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Belonging

Had a nice and warm reunion of photography school last night.

See who is taking class with all the great passion which I had years ago.

See who is teaching class with all the steady patience which remains those years.

No matter how we are doing now after photo school.

Last night, all of us is in an union one once again, just like years and years ago.

All because we love photography, we found belongings toward each other.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benefit of tradi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benefit of tradition.

As female, no one expects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but to have a happy life instead.

In this case, I work hard only during the working hours and play much harder during my free time.

to honest, I love this life and can not be happier.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will you see me again?

we are a quarter of earth apart.

There is nothing I can do, just prey.

Will you see me again?

Please...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Work or life

In Taiwan, it seems only two opinions for the purpose of living.

A: Working overtime richly but no time to spend it.

B: Working reqular hours poorly but no money to live on.

Change the working position from an international sales to a secretary.

My life changes from A to B.

Someone has told me that a person shall not fight the social system.

I think I finally figure it out after a year hearing that.

Tuesday, December 04, 2007

Life Junction

Met a friend from the photography at MRT today.

She was pretty much the same person who I knew years ago.

However, she looks tired though.

I was the only person left the photogrpahy industry and into the business right after the photography learning year.

There is no regret at my own decision since I know myself who is too realistic to be an artist. Still, I love photography a lot and am grateful to have this great interest in my life to fulfill my free time. Loving taking shoot, loving the red light at dark room, loving people great smile when saw a photo of him or her and loving to see this world in different way.

My dear photo partner, please remind your strength on the passion which both of us have.

Just now we had pass the life junction and goes on our own paths seperately.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a witness of the life

I might never found out the meaning of a life.

I might never found out the purpose of a living.

I might never achieved any great success.

I might never made all my dream come true.

I might just need a witness of my life.

A person who I could spend a life with.

A person who I could be a real me with.

A person who I could love his good and bad sides.

A person who I could love with all my heart.

So we witness each's lives and be meaningful to be in this life time.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你好嗎? How are you?

You are here silently in those 30 years.

You catch attention of passerby.

With breeze from the sea, with typhoon from the tropical, with quake from the earth;you gain aged. The wrinkles, the stains and the damages.

Just simply want to know "How are you?"


飛碟屋

Photo by Jonney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極凍

一旦選擇放下

就不再去想如果

一旦感覺消逝

就不會再回溫

是該學習等待

還是忠於自我

Tuesday, August 28, 2007

生死III

出差回來的假日

到洗衣間發現娜娜的飼料盒反蓋著

也不見小娜在曬太陽

結果

娜娜還是走了

在空蕩蕩的洗衣間

甩著衣服時 眼角不禁往下看著

再也不會被娜娜圍著了

.....

生死 II

老媽就是找不到大悲咒的錄音帶

而我有的卻是"希望咒"

但這時也只有將就了

希望娜娜可以跟著佛光走

最後用Notebook放

陪在娜娜身邊 靜坐著

腦袋一片空白

-----------------------
隔日

老媽竟然跟我說

娜娜被我救活了

哇雷

跑上去看

娜娜又張著大眼

慢慢地晃啊晃的

Monday, July 16, 2007

生死

昨晚家裡二代的小狗

慘叫了一聲 口吐著白沫被老哥發現

看到時 她已經張著大眼 吐著舌頭 緩緩地呼叫著

老哥來喊我的時候 正在洗澡

請老哥用箱子帶著她

頭包著毛巾 換上簡單的衣服

邊找著車鑰匙邊上樓看看狀況

老媽和小姪兒也出來看

哥說" 媽叫我們不用送了"
媽說:" 十點多也沒有獸醫院有開 老了 都十多歲了 每次去她那 都走了好幾圈 才恍恍惚惚睜開眼"

媽先帶著小姪兒下樓睡

哥說" 今天早上 我房間看到跟巴掌大的蜘蛛 腳有一公分粗的那種 會不會是被蜘蛛咬了? 她這樣不像是老死的樣子 我覺得比較像是中毒反應."

"獸醫院有可以掛急診的吧 這樣不送 好嗎?" 我說
"那你知道那一家有嗎?"

我們兩再次陷入沉默

其實狗狗走了 對她或許是一件好事

大家忙 也大了 不如孩提時代 對寵物那樣的疼愛

她又不像她媽媽一樣 很愛自己去冒險

就這樣 十多年 她都是自己一個活在象牙塔裡

看著她 並沒有難過到啟動淚液

難過的是 人的一生到底要經過多少的擁有與失去

習慣她的存在 假日整理家務

她那小小白白胖胖的短毛身體總會在腳邊轉來轉去

佔了小臉一半, 不成比例的水汪汪大眼 總是閃著渴求

但對她 沒有盡到主人的愛與責任
..........

想起有一次帶她出去後面7-11

才一轉就不見

穿著新的夾腳拖鞋 不過路人的眼光 沿路喊著尋找

找了兩個小時 夾破了腳 痛的一跛一跛 失落回家

沒想到 他竟然已經在家了

真的是 又氣又放鬆

或許她不如她媽媽聰明 所以帶出去就麻煩多了

漸漸地 我們就變成平行的兩條線

不分開 也不交集


媽哄了姪兒睡了後 又上來了

嘴裡唸著 找著佛經錄音帶

送她走了嗎? 真的嗎?

(待...)

Friday, June 22, 2007

雙關語

Mother's day

小姪兒竟然會說雙關語了!!!

昨晚啃著老媽作的醉雞

在炎炎夏日 那清爽的口感 真是一口接著一口

小姪兒抓著我軟軟的蝴蝶說

"姑姑 你甚麼在吃ㄐ一肉啊"

沉醉雞肉的我 根本沒聽懂

敷衍地說 "對啊 阿媽作的喔 好好吃喔 來一口吧."

不理我 跑去跟老哥玩

過了5分鐘

小姪兒又說

"姑姑 你甚麼在吃你的肌肉啊"

哇雷 小姪兒 5歲而已

天啊 想想自己何時才會說雙關語的啊

羞~~~~

Thursday, June 14, 2007

境外之鏡 當代藝術展
Mirroring Homeward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07年6月6日(Wednesday)~2007年6月30日(Sunday)
記 者 會:2007年6月6日(Wednesday)14:00~15:00
開幕酒會:2007年6月9日(Saturday)15:00 ~ 17:00
展覽地點:天使美術館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41號1樓
文/天使美術館

去年十一月中旬,十位當代藝術家朱為白、廖修平、李錫奇、陳張莉、莊普、賴純純、蔡志榮、潘鈺、陶文岳和林偉民,應邀至巴黎大皇宮參加第一屆法國藝術沙龍聯合大展;他們的作品悠游並超越於國界、媒材、傳統/現代、抽象/寫意之間,除了各自擁有獨特的創作風格外,並充分展現其深厚的創作資歷,深受當地藝術家與藝評界的矚目與好評。有感於藝術家們忠於自我,其作品從不同的創作觀點切入,映照出須虛實相間、變動不一的面向,正如同當代藝術心靈的鏡子。因此,台灣的天使美術館特地策劃以「境外之鏡」為名的展覽,再一次將這十位藝術家的作品集結在一起展出,展期從6月6日到6月30日。

2006年11月配合巴黎首都藝術-當代藝術週的開始,由法國文化部與四大沙龍團體攜手,以聯合沙龍大展的方式,舉辦了第一屆法國藝術沙龍聯合大展,目的在表達出當代多元創作和不同形式、媒材的融合。而受邀請推薦的多位台灣創作者,當時也部分地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性,因此,巴黎的展出宛若一面明鏡,它羅列出參展藝術家對時代環境變遷的敏銳情感及理性思維。據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指出:鏡像階段是每個人自我認同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和被誤認的對象。姑且挪用此說,本次「鏡外之境」展出,似乎也指出由參與巴黎沙龍聯合大展的台灣藝術家,向台灣的一種多義的鏡像與迴照;以其明鏡所照見之像,無論是扭曲、真實、象徵、想像,都是相互糾結的一種自我認識,也是新藝術文化的創造因素。

此次「境外之鏡」的十位藝術家,除了在創作領域上均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外,他們的創作不馭於傳統藝術的束縛,不僅兼具東西方藝術之長,往往又另闢蹊徑,展現宏觀的藝術視野和旺盛的企圖心。像此次參展最年長的藝術家朱為白,在創作上不受年齡的限制,仍然求新求變,融合了版畫的雕刻手法,以刀代筆在白紙鏤雕切割,在層層疊疊縷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體的交會中,呈現東方意境的建築空間效果,帶有極簡藝術的現代感;旅美的廖修平素有台灣「版畫之父」之稱,他將版畫的壓印特色移轉至畫布上,裱貼金箔施以彩繪,傳達來自於個人和鄉土不可抹滅的深層記憶、圖騰符碼;素有「畫壇變調鳥」之稱的李錫奇,藉不斷的試練新質材來融入創作,重新以傳統的中國漆畫為媒介,利用漆的收縮與光澤的獨特基底效果,及取自牌匾、七巧版的造型特徵,以錯位、變置、再組合的手法,將抽象符號再拆解,重新賦予它的多變性與想像力,創造出個人明快俐落的「本位」詮釋。

莊普早年留學西班牙,他的作品表達一種單純的意念,利用印章覆蓋的形式,在不斷重覆疊印的過程中,隱喻生活的歷練和感悟;陳張莉來自紐約,使用單純的黑與白去探索空間,表現自然抽象的意境;而留日的賴純純,用色純粹、筆觸豪邁大膽,接近現代禪的實踐;蔡志榮則橫跨多媒材領域,他對社會和環保議題的關注,使他創造並發展了個人獨特的抽象符碼語彙;潘鈺的繪畫從深層心理主動挖掘傳統的題材,利用不同排列組合,產生新的視覺意念;留法的陶文岳創作悠遊於抽象與寫意之間,散發抒情詩意;林偉民則利用不同質材組合,營造自然空間意象,來關懷自然與人文生活。

現今台灣在全球化浪潮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未來藝術家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定位?它對於藝術家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藝術家又如何善用當代藝術的多元化創作,營造更有利的表現空間與舞台?這些皆是值得深思的課題,藝術家需要一面鏡像以認識自我;同時藝術家也是一面明鏡,清楚的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得與失,這些都無疑地對未來提供了更寬廣的反思空間。歡迎藝術的同好屆時蒞臨觀賞,詳情請上天使美術館網站www.acdp.com.tw
倫敦攝影展 回顧30年名家作品
更新日期:2007/06/14 22:10

倫敦最重要的攝影博覽會、倫敦攝影展,最近盛大舉行,今年展出的主題是全球最佳當代攝影作品,參展作品囊括了1970到現在、全球400位攝影名家的作品,讓觀眾得以一窺當代攝影演進的歷程。
1970年是攝影史上的重要分水嶺.彩色攝影在這一年初試啼聲,將攝影藝術帶離黑白分明,迎向繽紛色彩的世界.
1970年攝影成為藝術領域的一環
藝術家大量使用攝影作品
為攝影藝術注入有趣的新生命
這年是彩色攝影的肇始
對攝影家是全新的體驗
全新的開始
引進彩色攝影之後,攝影家的拍攝主題也變得更加多元活潑,進行許多大膽的嚐試.超現實,前衛風,一一成為攝影家的實驗題裁.從1970年之後直到現在,可說是攝影性質跟觀看方式,變動最劇烈的時期,為了讓大家完整欣賞當代攝影作品,並從中進行技術交流.第四屆的倫敦攝影展,特別以1970年之後的攝影作品,做為今年的主題,但光是遴選參展作品,就是一項大工程.
倫敦攝影展的遴選委員會
挑選全球35家藝廊跟7家出版社
1970年以後的當代攝影作品
被選中的都是一時之選
他們拿出攝影界後起新秀
或是老牌大師最優秀的作品
主辦單位也趁著全球25國藝術買家聚集的機會,推出英國攝影作品專區,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對英國的美麗風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資料來源:台灣奇摩

Wednesday, June 13, 2007

聰明不精明 clever but not astute

終於離開上一個工作

在那學到很多 不論是人事物

都讓我成長很多

很多不開心的事 但也有許多珍貴的人生經歷

很多人說我很樂觀 每天都很開心的樣子

其實在公司很多很精明能幹的同事

但往往不開心 對於分工的事也都必定遵守

.......................

公司很怪 大家都抱著多作多錯的心態 不願面對幫忙其他部門

當願意幫忙的人 還會被狗仔說閒話

很怕自己也會變成這樣的人

說離開也是因為成長了

知道自己應有的價值

也明白世上不會永遠公正

但給自己的期許是

"要聰明但不精明"

因為所有的努力都只是要活的開心 不是嗎?

Monday, May 28, 2007

學不會

你很可怕

每當決定轉換自己的生活重心

你又出現

注定沒有交集 因為你推開了我

你說過的 我深信你的真心 但就有如回憶的走廊 聞音不見影

這些日子 以為學會放了你 放了夢

但驚覺 自己不再開心的笑了

學不會放了你

只好阻斷所有情感

Sunday, May 13, 2007

"不存在的女兒" The Meomory Keeper's Daughter by Kim Edwards

"追風箏的孩子" 之後 一直好久沒有一個本書 讓我放不下要一次看完的

"不存在的女兒" 真的好看

不知男主角大衛是藉由攝影來逃避還是來面對自己的傷痛

他視攝影當中最重要的原素"光線"為時間

在P327"我們沒有辦法讓時間停下來...也捕捉不住光線,只能抬起頭來,讓光線照在臉上..."

書中對很多物體 生活 情感等等的細部觀察描述和不同角度的感受切入

都對愛攝影的我 有很大的感觸 似種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經驗

P255 "...年輕時已經花了太多時間等待,等著受到肯定,等著冒險,等著愛情到來....光是等待,從沒等到好結果."

卡洛琳年輕時等著大衛 收養菲比時等著大衛

其實所等的並不是愛情 等的是對自己平淡生活的改變

等待著其實是規屬感吧 卡洛琳的這席話讓我想到電影"來跳舞吧 Shall We Dance?"

Susan Sarandon 蘇珊莎蘭登 在劇中說" 我們要的是有人見證我們的生命."

無論是愛照顧人的大衛 或將心寄託在菲比的卡洛琳

或用音樂連繫世界的保羅 或一直找尋自我的諾拉

反應出親情 家庭相愛又相傷的無奈人生 但生命也因為有這些見證我們生命的家人而豐富

Saturday, May 12, 2007

22歲 22year-old



最近很多人問到我年齡

跟我體重一樣 沒幾個人猜對

記得國中時 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大學生

是所謂的 "先老起來等" 的型吧

今天嫂子說 我看起來像22歲

虛容心大大的被滿足啊...

A lot of people asked about my age recently.

Like guessing my weight, there are few people having the correct answer.

When I was in Junior High, most people thought I was in University.

In Taiwan, we call this kind of type, "Getting age first and wait the youth comes."

Today, sisiter-in-law said to me that I looks like at age 22.

Can not help my lips moved up and smiled like silly girl.

Wednesday, May 09, 2007

約翰.伯杰:另類影像的實踐者

更新日期:2007-05-07 記者:採訪/郭力昕 圖片提供/Bloomsbury

約翰.伯杰(John Berger),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為知名左翼藝術評論家及作家,以《觀看的方式》一書,改變眾人觀看藝術作品的方式,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影像藝術評論者。同時關注社會政治議題的他,二十多年來居住於法國農村、貼近農民生活,並將攝影師尚.摩爾多年來拍攝山居農民的生活影像收錄於《另一種影像敘事》書中。兩人也曾一同投入對歐洲移住勞工的研究,最後合力完成《第七人》的報導。

一九八○年代初期,我在美國初次讀到約翰.伯杰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大受啟發。這本基進地改變了幾世代學生對藝術觀看方式的書,其文字之簡練、觀點之犀利,讓我敬佩不已。一九九五年秋天我在英國,剛好碰上當時已年近七旬的伯杰,於倫敦的ICA(當代藝術中心)出席他新出版小說To the Wedding的發表會。那次我心理上完全像個朝聖的粉絲,聽完他的講話後,買了一本書,興奮地排著隊等著請他簽名。
記得他在書上簽名題字後,我告訴他,《觀看的方式》在華文出版界已經有三種不同的譯本。他親切地微笑著,很有力地握著我的手。那雙大而粗礪厚實的手,像是移居法國阿爾卑斯山區農村二十來年、跟農人們一起下田的結果。但伯杰努力不墜的,主要是筆耕。
二○○五年春天,倫敦「南岸」(South Bank)的國家電影院,為伯杰在電影、電視、小說、劇本、散文、評論等豐沛之創作成就,舉辦了長達一整個多月的盛大回顧活動。英國《觀察家報》的Sean O’Hagan在一篇訪談長文〈基進的返鄉〉(A Radical Return)裡,描述伯杰具高度感染力的充沛能量、與具創造性的強烈好奇心,使他擁有從不疲憊的理想主義昂揚情操,與澆不熄的樂觀主義精神。
受《另一種影像敘事》譯者張世倫與【誠品好讀】之託,我有幸與這位英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左翼作家與藝術批評家,進行了八十分鐘的電話訪談。伯杰今年已邁入八旬高齡,而話筒彼端傳來的,是一位言詞清晰、語氣誠摯、思考問題專注、批判立場堅定的聲音。那種誠摯與堅定是熟悉的,一如十二年前在倫敦ICA他那隻厚實的大手所傳遞給我的訊息,與溫度。以下是我們的主要對談內容。

郭力昕:在《另一種影像敘事》中、〈照片的曖昧含混〉這篇文字裡,以及更早在《影像的閱讀》一書的〈攝影術的使用〉、〈痛苦的照片〉等文章裡,您都提到關於攝影裡的「時間斷裂所造成的驚嚇感」(shock of discontinuity),認為照片裡那些瞬間的、斷裂的資訊或事實,無法構成意義,也無法產生有意義的政治行動,例如您描述的麥庫林(Don McCullin)的戰地照片。然而,在二○○一年BBC的電視節目《希望的幽靈》(The Spectre of Hope)裡,您與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對談他的全球移民攝影作品Migrations: Humanity in Transition (二○○○年)時,似乎非常肯定他的寫實主義攝影,對全球化產生的惡果,有著批判性的意義。
請容我引述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裡對薩爾加多的批評意見。她說,薩氏的移民群像,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原因與類型不同的流離現象,籠統地歸納在一個「人性」的標題、與「全球化」的概念下;並且,在這種呈現下,觀者可能感到人間的苦難過於巨大無法逆轉、而任何地區性的政治行動亦因此無濟於事。雖然桑塔格在此書最後,似乎又自我矛盾地認為視覺效果聳動的戰爭攝影,仍有激發人們認識問題與產生行動的可能,並從而相當地否定了她早年在《論攝影》裡的批判觀點。您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約翰.伯杰:首先我想表示,對於蘇珊.桑塔格最後這些年裡,針對幾個重要國際政治事件所發表的意見,或自我修正、轉向的看法,我是非常尊敬的。像她或我這樣的評論寫作者,有的時候會在書寫當時的特定氛圍與熱度上,為了突顯某個重點而損失了客觀的話語,但回頭檢視時的自我修正是可能發生的。
然後,關於照片意義的問題。總的說來,攝影不像繪畫,它沒有自主性的陳述形式。哥雅(Francisco Goya)版畫裡的意義,很難被讀者誤解成別的意思;但攝影的第二層語境(second context),則可以因為不同的使用方式或情境,而削減或扭曲了照片的意義。照片的意義與閱讀效果,取決於它們如何被使用、在哪裡發表∕出版、伴隨的圖說與文章,等等;這些都不是攝影者可以控制的,問題在於攝影這個媒介本身。我對麥庫林的照片,也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來談論的;對麥庫林的作品,與他本人,我有著很大的敬意。
最後,關於薩爾加多的作品。單張戰爭攝影裡的戰地現場,確實無法呈現關於戰爭的完整歷史敘事;但薩爾加多的作品不太一樣,不能從任何他的單張作品來比較或評斷。他的照片是以系列的方式呈現,因此作品裡有著比單幅照片更多的敘事功能。我知道有一些批評者認為,薩氏的作品有美感化其拍攝題材的問題,但我不這麼看。問題不在於他想要把照片拍得太美,而是他試圖透過這些視覺上強烈的影像,將那些在艱苦中之倖存者的尊嚴與神聖性呈現出來。

郭力昕:我同意照片本身是否很美並不是問題,但我仍然比較認同一種批評薩氏的意見,就是讓那些勞工或流離者陷入如此困境的結構性因素,並不在他的作品裡;因此作品所 剩下的,是否就只能是美麗的構圖與攝影感了?

約翰.伯杰:因此我與薩爾加多在《希望的幽靈》節目裡,並不特別著墨在他的攝影本身,而是希望觀眾能思考這些影像所帶出的一些更複雜的問題,讓薩氏的攝影,可以開始提供一些關於政治、經濟等結構性的問題意識。這也是為何在此節目裡,有許多靜默無語的時刻。

郭力昕:但我實在覺得,不從美感經驗閱讀薩氏作品、而會從其中暗含的對全球化之批判訊息來閱讀其作品意義,會不會只是您的主觀意願?因為這可能來自您本人對移民與流離問題的長期關切。薩爾加多在此節目中,呼應著您對全球化議題的批評意見;他在拍攝勞工與移民的兩部攝影作品書裡,也確實提供了大量的圖說資料與數據。請原諒我的多疑,但我實在看不出,傳遞如此之政治批判訊息的攝影書,為何需要以如此精美厚重如古典畫冊的巨大製作成本、和一般人難以付得起的書價為之?

約翰.伯杰:我個人同意你的看法。我與尚.摩爾(Jean Mohr)在製作《第七人》(A Seventh Man)時,即主張此書的印製成本一定要愈低愈好,使那些我希望閱讀到此書的普羅讀者能買得起,即使必須犧牲一些照片的品質也當如此。不過,我也不想說薩爾加多的壞話,攝影集印成那樣是他的事情/生意(his business),我無可置喙。

郭力昕:或許從前面的討論繼續請教您,寫實主義攝影究竟如何可以傳遞政治訊息。霍爾(Stuart Hall)在一九八三年的一篇訪談裡,曾批評左派攝影創作者缺乏有力的攝影語言,仍舊以實證主義式的紀實影像作為言說方式。他鼓吹例如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做為更有政治話語能力的影像語言。您的看法?

約翰.伯杰:我對攝影蒙太奇或拼貼合成等的影像處理方式,都持開放的態度。但如我前面所說,攝影並非一個有著自主話語意義的媒介,它必須要與其他媒介合作,來傳遞政治訊息,例如文字與圖片說明的書寫。攝影者與文字作者應該一起工作,使得兩者能夠充分互補、彼此強化,而非只是重複同樣訊息。

郭力昕:您在《另一種影像敘事》裡認為,「所有的照片都可能為記錄歷史做出貢獻。而在今天這種特殊的情形下,任何照片都有可能被用來打破歷史霸權對時間的壟斷宰制。」您主張一種對攝影媒介的通俗使用,例如私人照片,做為歷史被權勢者壟斷的抵抗方式。那麼您對今日科技所提供的手機快拍與數位相機等等,做為可能產生集體抵抗與政治行動的工具,有何想法?

約翰.伯杰:讓我引述一位巴勒斯坦友人的話:「在這個沒有盡頭的無光所在,求存與抵抗,分享著同一支燭光。」 (In this endless eclipse, survival and resistance share one candle.)現在擁有龐大權力的統治階級,都知道要控制媒體,他們自己也說過,要贏得媒體,才能贏得今日的戰爭。所以我們看到那些統治者聘用一些所謂的傳播專家,不斷地生產謊言。但是新科技的普及,確實帶來了拆穿謊言的新的可能性,使那些自以為壟斷了權力的人,無法真正取得權力的獨占。數位相機等科技產物,確實有潛力成為政治抵抗的工具,它們已經出現的一些使用案例也讓人振奮。

郭力昕:從《觀看的方式》到《另類的出口》(The Shape of a Pocket),從您對資本體制下廣告影像的剖析與批判,到全球化經濟「新秩序」裡的野蠻主義、與它創造的全球勞動力的強迫性移動與買賣,您批判資本主義之「集權主義」邏輯的政治立場,從未改變過。台灣社會目前也以大量進口且剝削東南亞廉價移工而惡名昭彰,中國為經濟成長而剝削廉價勞工的血汗工廠,亦惡名遠播。您在許多作品中,長期書寫發生在歐洲地區的移民問題;華文作家或視覺藝術家,可以如何回應目前台海兩岸的這個現象?

約翰.伯杰:我也許不合適給華文創作者特定的指導性意見,不過我可以談談自己看待寫作的一點通則。我認為一個寫作的人,應該勤於見證身邊正在發生的重要事情;即使書寫所立即產生的力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或一時被人忽略,但不要顧慮這些,還是要寫。「書寫」有著一種非常潛沉的生命(a subterranean life),它蓄積著能量,在某個時刻,會對讀者產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變。
我引用剛過世不久的一位重要的波蘭記者Ryszard Kapuscinski的話,他談到記者這個角色時說,「一個記者必須要知道,對於他有機會看到的事情,他也只能看那麼一次。」我覺得這句話重要極了,因為它描述了一個寫作者必須發言的迫切義務。

郭力昕:您出生、成長於倫敦,但在一九七○年代起就移居法國南部山區的農村至今。您曾於其他訪談裡說過,這個移居是您的主動決定,而非被迫流離或放逐。我好奇這個定居農村的主動選擇,是否或如何有助於您抗拒倫敦主流文化圈的氛圍,並保持一種批判的距離?

約翰.伯杰:其實,我不是為了要保持對倫敦文化的批判距離而住到法國山村,也不是一種從都會/中心的退隱;我住到農鄉裡,是為了要向農人們學習,而我也學到了很多。至今世界上多數人仍是農民,其中大部分人仍一無所有、或者只擁有很少的物資。在中國,這就是十分真確的事。對於我們的現代世界,農民的存在,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與議題。這才是我要離開都市、跑到農村居住的原因。至於要有效抗拒都會主流文化的影響或誘惑,可以用閱讀的方式。我經常讀詩,全世界各地的詩,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東西,很難在晚上的電視或隔天的報紙上看得到。

郭力昕:Geoff Dyer在Ways of Telling 一書裡,推崇您是一位能夠拒絕被體制化與被分類的「異類」作家。《舊金山紀事報》的藝評人Kenneth Baker,描述您從不靠近有政治權力的人。另一位作者Sukhdev Sandhu,稱您延續了從勞倫斯(D. H. Lawrence)到肯.洛區(Ken Loach)的英國異議傳統。

約翰.伯杰:我對肯.洛區十分尊敬,勞倫斯則是我在十四、五歲學習寫作時,唯一認同的英國作家。這個異議傳統,也許還可以追溯到布雷克(William Blake)。而我不與政治當權者靠近的原因,其相當簡單:我發現他們實在太無趣了!(大笑)他們在許多地方都極其無趣:說話內容太可預期、或不斷地重複著自己的話、或總是說一半真話——但那比謊言還糟。相反地,在沒有那些權力的人們身上,則常充滿了謙虛與令人啟發的神采。

郭力昕:您在《衛報》網站上,有個人的部落格。您對部落格做為基進政治行動的空間,有何看法?

約翰.伯杰:那是《衛報》幫我架設的,我忙於新書的寫作,實在沒有時間去管理它。但我是支持部落格的,它是另一種橫跨全球之「潛沉話語」的方式。當然也許它已經被某種程度的濫用,但是無所謂,無所謂的。因為,論壇(forum)功能的出現,是極為重要的。另類論壇在此時肯定規模不大,但重要的是彼此的連結,以形成一個交換想法的網絡。
在全球資本垮台的時候,這個網絡應該有道德與行動上的準備,而我毫不懷疑資本主義終將垮台——不必然是由什麼巨大的外在運動,而是源於它內在的矛盾與愚昧。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任何領袖,能像今日世界的統治者們這麼愚昧無知。

郭力昕:您八十歲了,目前還騎摩托車嗎?在一九九四年BBC關於您的紀錄片裡,您騎在那台Honda機車上穿梭於農村巷道的樣子,簡直像個青少年……

約翰.伯杰:還騎呢。我的體質不錯,不是我的功勞,只是運氣好。不過,也許有個聽起來意思矛盾的生活態度,多少讓我保持了精神:打從我從十五、六歲起,我就經常以一種「這將是我生命最後一刻」的概念,活在當下。矛盾的是,也許這個態度,反而激發了生命力。



「觀看」之道
蘇珊.桑塔格曾以「繼D. H.勞倫斯之後,唯一一位既能真誠地關注感官世界,同時又能回應世間是非正義的作家」來形容約翰.伯杰,並直指其作品較勞倫斯更為聰敏、更具市民性格,也更顯崇高,這樣的特性也反應在他談論影像的作品當中。
伯杰的作品中,目前已在台出版、且以閱讀影像為主題的書藉,共有三部。其一為二○○二年被翻譯引介的《影像的閱讀》,以其敏銳的讀圖能力,教育大眾如何從主體到觀看物兩者間的既定位置中,發現潛伏在影像背後的意涵。
而最被推崇的經典之作《觀看的方式》,則是以BBC同名電視影片Ways of Seeing裡的部分概念出發延伸完成的作品,企圖衝撞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並提出傳統藝術史上未曾被質疑的問題。此書在台灣就曾出過四種譯本,包括陳志梧的《看的方法》(明文)、戴行鉞的《藝術觀賞之道》(台灣商務),及最早由林鎮國譯寫連載於《當代》雜誌、未集結成書的版本。最新版本則是二○○五年由吳莉君譯作、麥田出版的《觀看的方式》。
遲至二○○七年才推出中譯的《另一種影像敘事》,其實是伯杰一九八二年即出版的作品,在這本混雜了學術論文、紀實報導、文學詩歌的作品中,最主要想探究的是攝像和文字之間模糊曖昧的關係。當中大膽使用一百五十張完全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捏造出一個阿爾卑斯山農婦的故事。照片中不但有主角無法到達的遙遠異地,甚至還穿插了伯杰女兒凱迪亞的照片。所有相片可由讀者恣意排序,揣摩閱讀,跳脫人們對於攝影的傳統想像,那試圖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邊緣的方式,正是本書欲闡訴的「另一種影像敘事之道」。(文∕江家華)

取自: 台灣奇摩

Tuesday, April 10, 2007

愛情VS政治

愛情戰場和政治戰場一樣

明知道是美麗的謊言

一樣選擇相信

受騙了 生氣 難過

下次

一樣又選擇相信

The battle of Love as same as the The battle of the politics

knew all the lovely words which have hear are lies

but still, choose to believe

when being fooled of, get mad and feel sorrow

However,

When next time

Still choose to believe all those lovely lies

Friday, March 23, 2007

新聞攝影---歷史回憶和攝影影像的典藏

資料來源: © Artprice.com
編譯: 智慧

新聞攝影作品是現今拍賣市場上最熱賣的商品。過去十年當中,拍賣會上的成交量,成長超過了250%以上,而這樣的趨勢,在美國、法國和英國地區特別明顯。長久以來,新聞攝影就被視為藝術的第二種呈現形式。 特別像是有精準構圖和具民俗地區特色風格的攝影作品。自從1950年代,新聞攝影就驅於成熟,有一大部分要歸因並且感謝 “World Press Photo”每年的 “年度新聞照片” 票選和舉辦為數眾多的相關展覽活動。 這些展覽和活動都表現出新聞攝影所扮演的雙重角色,一是歷史文件的見證;二是人造藝術美學。

知名的新聞攝影大師,如Cecil Beaton, Henri Cartier-Bresson, Robert Capa, Raymond Depardon, Robert Doisneau, Walker Evans, Dorothea Lange和Marc Riboud。 這些大師都透過感人銳利的影像,為他們所身處的時代留下意義深厚的文化象徵,所作的貢獻無論在攝影領域或是在歷史、文化、社會上,都是深受人肯定和獲得高度評價。

1930年代,羅斯福的 “新政”時期,Walker Evans和 Dorthea Lange受雇於 the US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受雇期間,他們拍攝紀錄許多相當具有權威性的歷史影像,其中特別以鄉村貧窮的社會現象居多。Walker Evans 和Dorothy Lange的市場價碼遠遠超過所有價位驚人的法國攝影師。以Walker Evans的作品價位來說,從2005年就成長了超過兩倍,而Lange從2004年更是成長了3倍。

Lange在大戰時期所拍攝的 “White Angel Bread Line” ,這幅作品表現出當時美國社會經濟危機的隱憂。2005年10月11日,紐約富比士以美金720,000敲拍了這副作品,是目前賣出的新聞攝影作品當中最高價的。另外,2005年10月19日,紐約Phillips de Pury &Company也挑選同一時期所拍攝的攝影作品(1955年),但參與拍賣會的買家卻沒有像對作品 “White Angel Bread Line” 表現出一樣的濃厚興趣。 同一時期的攝影作品最後只以美金4,500元賣出。 而在Lange 的 “White Angel Bread Line” 創下最高拍賣價紀錄之前,一直都是由Migrant Mother所拍攝的作品”Nipomo, California”保持最高價的紀錄,這紀錄是在2000年10月22日的Christine紐約拍賣會上以美金45,000元所敲出。先不論任何有關拍賣的歷史價格,Lange 和Evans的攝影作品,即使是在近期輸出放像,也都可以不低於5,000歐元賣出。

自然風格派的美國攝影師Robert Capa,同時也是Magnum圖片社四個創辦人之一 (另外三位創辦人分別是Cartier-Bresson, David Seymour和George Rodger) 。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Capa深入戰區拍攝,在此期間所拍攝的 “共和軍之死” Death of a Republican Soldier,這幅作品在之後大為廣為流傳複製,因為人們都視這幅作品為戰爭的經典代表作。 拍攝最有名的作品 “諾曼地登陸”的前兩年,即1942年,Capa為 “Life”雜誌到中國戰區拍攝有關中日戰爭的情況。 非常可惜的是,Capa在中日戰爭所拍攝的119張照片中,有108張被 “Life”雜誌的暗房工作人員不小心損毀了。 拍賣會上最常拍Capa的作品是 D-Day “諾曼地登陸”,而且是以在1960年到1990年這30年間所沖洗輸出的作品為主,大約都以3,000歐元到7,000歐元的價格賣出。比較奇特的情況是,Capa的作品在拍賣會上賣出好價錢的都不是Capa賴以出名的新聞攝影作品,而是兩張於1938年所拍的自拍照。這兩張自拍照在2003年4月,短短的一個月期間分別在紐約的Phillips ,De Pury 和Luxembourg估過三次價,估出的價位介於15,000歐元到 17,000甌元之間。

自從Cartier-Bresson於2004年逝世後,Bresson作品快速的翻漲。一大堆狂熱份子搶著買Bresson的照片,但是這樣的搶購熱潮卻造成Bresson照片價格的漲幅從2002年的百分之五十降到2004年的百分之十。

在一般拍賣交易價格介於歐元1,000元到歐元5,000元之間時, 2005年10月10日的Christie拍賣會上能以美金110,000元賣出Bresson的 “緬因河畔” on the Bank of the Marne,這為拍賣交易成交價創下另一個高價記錄。拍攝於1938年的“緬因河畔”,正好是法國人民爭取到例行假日的後兩年,作品不單單只是呈現出1930年代緬因河畔鮮活快明的野餐休閒情況,更說明了1930年代法國社會的轉變。創下高價紀錄的是在1955放的像。對作品何時放像有所要求的收藏家,傾向收購在1930年到1950年之間所沖洗放像的老照片。這樣的市場需求使得介於1970年到1980年所放的作品價格大幅下滑,只有大約歐元4000元到歐元7000元左右的市場價位。

盧森堡出生,後移民到美國的攝影師Edward Steiche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同盟國空軍航空攝影機構的主席。 雖然在那時期所拍攝的 “戰女” the Fighting Lady於1945年獲得最佳記錄影像,但在Steichen的攝影生涯中,主要還是以拍攝人像為主,知名人物如邱吉爾和演員Garbo。 Steichen的作品在2005年的拍賣行情上漲了百分之240。其實早在05年以前,Steichen的名聲在美國就已經非常響亮,在行情還沒上漲以前,他多數的攝影作品價位就介於1,000歐元到10,000歐元,這樣我們不難清楚知道Steichen並非名不見 “賺” 的。 2006年2月14日,Steichen的 “Rodin’s Balzac”為紐約富比士拍賣會創下另一個攝影作品的高價,落槌在美金550,000元。但是如果想收藏Steichen所拍攝的 “歷史片段” 倒也不是一件困難事,因為Steichen的銅鋅版照相的作品並不是拍賣市場主流,所以不用1,000歐元,一樣可以輕鬆擁有大師作品。

現今,介於 “報導攝影”和 “攝影”的界線早已模糊不清,難以界定了。像視覺藝術家(Visual Artist) Sophie Ristenlhueber, Paul Seawright 和Jean-Luc Moul’ene他們都朝向早期所謂的報導領域發展。誰說在當代藝術領軍的現在,新聞攝影、紀實類作品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Migrant Mother “Nipomo, California”
美金120,000元 2002.10.22

Cartier-Bresson“On the Banks of the Marne”
美金110,000元 2005.10.10

Dorothea Lange“White Angel Bread Line”
美金720,000元 2005.10.11

Edward Steichen“Rodin’s Balzzc”
美金550,000元 2006.02.14

Tuesday, March 20, 2007

北京烤肉季昏倒記

北京靠什煞海 的"烤肉季"

有不錯的餐點

北京春節那幾天都是10度的暖冬氣溫

不過大紅色的羽絨長大衣還是少不了

點了烤肉季的羊肉烤肉

用著圓鐵盤盛著 下頭點著油膏火保持著熱度

雖然不喜歡喝酒 但烤肉不配個啤酒 就少那麼一個味了

特別是大陸的啤酒都很順口 沒有台啤的苦澀味

不知是室內太悶 還是旅途疲憊又喝酒

有靈魂要被抽離的昏眩感

過了30分鐘 情況沒好轉

起身想說到洗手間沖個臉會好些

站起來後 感覺眼前所在的空間不像是自己身處的

盯著洗手間透著日光燈線的方框入口

心想只要到洗手檯沖水就好了

突然間 覺得好舒服 眼前都是一片天堂白光

空中透著棉花觸感的白霧 軟軟輕輕的

"真好 暈眩感完全沒了 真舒服"

.........

"快!先把她的腳伸直..抬起來.."

全身無力 好沉喔 完全沒辦法使力

"按著她的虎口 用力點 這樣才會醒.."

聽得到他們的對話 卻沒辦法睜開眼

"沉" 就是唯一的感受

"拿蜂蜜水來 還有毛巾..."

"來喝一點"

真的無力 連喝口水都沒力

上唇碰了杯緣 還是吞不下

慢慢地 身體感管也醒了

全身已經被汗水透濕了

一切都是一段一段的

像幻燈片般撥放著
...................

在此特別感謝烤肉季的服務人員
對一個在冬天中暑的笨蛋真誠的照顧

Monday, March 19, 2007

空間感 Sense of Sapce

山西


當空間失去了景深深度 時間錯位感就成了視覺刺點

Thursday, March 15, 2007

整理紓發狂

不知是小學國語中的那篇課文 "一支花瓶" 的影響還是怎樣

發現自己很能了解鄭秀文電影中刷馬桶的心境

每當覺得累或是煩的時候

就會一直整理

無論是電腦檔案 書架分類 還是我那亂亂拍的照片

整理的其實是自己的心境

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會有新的思序

但是看到周圍環境變了 感覺也好像有一個新的出發

就像網頁重新整理一樣 總會有新的東西跑出來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轉調 Transfer

旭光對我真好

沒有人可以在短短一年換三個部門吧

今天傳言國內採購和國外採購都想把我調過去

上次從外銷部被調到投資部 風風雨雨了2個月

這次呢?

公司一切都幫員工想好 都不用問員工的意見

這次我想我又會最後一個看到公告的吧

TFC is so nice to me.

There is no one expect me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third department in a year.

The lastest news for today is the national purchasing dep and 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dep are asking me to transfer to their department.

Last time, from the Internaional Trade department to the Investment Dep had been talking for two months.

I can not help wondering how about this time

TFC is so considerable. TFC believes they know what an employee wants, so they do not have to ask the employee's personal idea about the transferration.

I believe I will still be the last one to see the transfer letter.

Friday, March 09, 2007

老哥明天結婚
家裡又少一個人了
剛和老哥聊天 其實很不捨
我們好久沒能好好聊了

很幸福和老哥們像朋友
雖然他們老對我大小聲
雖然他們根本把我當小弟看
雖然他們老嘲笑我的身材
但我知道他們其實是很疼我的

老是說 我以後的老公要他們點頭才可以嫁
老是說 不會有人那麼呆選擇跟我結婚
老是說 我結婚決對大聲鑼鼓放鞭炮來慶祝
但我知道他們不捨我去外家受苦

老哥 以後洗衣服 不怕吵到你了
老哥 以後再也聽不到 你半夜開門小心走的聲音
老哥 以後早餐也不用再多買一份了
老哥 以後我的鞋都可以放進鞋櫃了

老哥 你要幸福喔....

Tuesday, March 06, 2007

冬雨

第一次過年不在台北過

在山西一直過著乾乾的冬季

不太習慣冬天不下雨

窗外無雨 那窩在床上
穿著厚襪子 喝著熱茶看著書的感覺 就不對

有時令人討厭的冬雨竟也成為"鄉愁"

This was the first year spent the Chinese New Year outside of Taiwan

In Shanxi, it had been a dry winter with sunny days which i am not used to feel like in winter.

No rainning outside the window,
then wear the thick sucks, drink the hot tea and read a book on bed is lack of the feeling being in winter.

The annoying-nostop-winter-rain can be a reason to get homesick.

Sunday, February 11, 2007

漏水的桶

看的愈多 走的愈遠 就愈覺得自己很渺小

就好像水桶的底 破了好多的小洞

怎麼加水就是加不滿

其實害怕有那麼一天

以為水滿了

結果變成溺死在井底的笨青蛙

小年

2月10日

早上到有如大潤發的美特好 補即乾糧

去的賣場是在2.3樓

跟平時一樣都是10點多到 平時一樓這時都是兩三個客人

一樓花車的銷售員也懶懶散散的坐在紅色塑膠椅上

駝著背 修著指甲 腳也前後搖啊搖的

今天還沒走進賣場大樓的建築

就看到一個接一個的人 提著塞著滿滿的袋子 轉出旋轉門

心想" 今天大打折喔?"

到手扶梯前的寄物箱寄物

看到一車接一車更滿的誇剌誇啦的慢行下來

好像工廠輸送帶一個一個排著

心想" 美特好要倒了?大清倉?(太原說 甩了)"

唉 真不想進去擠

推著零零散散的乾糧 到結帳櫃台

一顆200公分的粉紅色假櫻花樹

才想起 要過年了喔

家裡都是除一時

兄妹三人穿著拖鞋

開車在空蕩蕩的台北 到賣場採買零食的
..........................

下午

朋友的朋友 因公司需要翻譯找上我

很有趣的人

也不把我當 "蕃薯台灣" 看

從上島走回住宿 在路口 看著綠色的行人標誌只剩下半身的兩隻腳 左閃右閃的

整個太原 也左一響 右一響的 視眼所及都是煙火

冷空氣伴著煙硝味也似乎暖和多了

好久沒感受這樣濃的年味了

離除夕還一個禮拜 就一股快樂的氣氛

好像回到之前阿公還在 回下港的高速公路上

而阿公早已經撿骨到宗祀了

後來小穆說 "今天小年,要吃黏牙的芝麻糖."

" 一大包才一塊,吃都吃不完."

從沒吃過黏牙的小年芝麻糖....

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下雪了

第二場雪 Snowing 2nd

來的第二場雪

在早晨6點 安安靜靜的下了

屋上還沒積成白頂

拿起相機 趁學生還沒到校

到已小堆成潔白的學校大操場

喜歡雪的魔幻力

潔白 純靜

這時總會有戀愛的甜蜜感覺
.......................................................................

在太原 雪跟臺北夏天的午後雷陣雨一樣

來的快 去的更快

白雪一下就成了泥濘不堪的冰塵土

或許就是這樣川劇變臉的速度

讓我更愛也更珍惜太原下雪時
........................................................................


突然想看看 紐約克來斯大樓在冬季的樣子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臺灣真的比較好

從沒想過要比較台灣人跟大陸人

或許是因為先認識的大陸朋友素質都好

所以一直不覺得台灣人有比較好

但大陸朋友一直說台灣人比較有文化之類的話

才開始慢慢觀察

直到今天我才發現

沒錯 台灣人的平均素質真的比較好

在台灣

最起碼不會所有人擠在櫃台強著結帳 都有那麼一條隊伍可以排

最起碼不會有車開在人行道上 還他媽的不讓行人

最起碼買的水貨煙是真貨

最起碼車子看到前面已經紅燈 會讓站在寒風中已經十來分鐘的可憐路人先走

最起碼不會跟店員要發票的時候 被店長從屋內大罵著 "我賺的還不夠繳稅雷"

最起碼不會跟收銀員反應問題時 她說 "很忙也 大家互相幫忙一下麻"
可是好像也只有那麼3個客人

最起碼台灣客人對服務生不會大呼小叫的 除非沒被服務到

至於吐痰的事 就不用累述了

今天真的要說 多數台灣人是比較勤勞的

大陸人上班一天有認真作四小時就不錯了

台灣人上班一天12個小時還作不完 假日還要無薪加班

大陸有51 101 台灣都沒有

大陸人努力消費 台灣人努力養生

雖然大陸人平均收入比較低 但說真的 最起碼賺的錢是花在快樂的事上

台灣人賺的錢都給了醫生 廟宇 養生Spa 跟睡墊上

因為工作壓力太大 常有人被告誡再不停下來 就你的圈圈叉叉的

不過 還是要說一句真心話

我所認識也視為好友的大陸朋友也是很勤奮又有文化的

要不我想我也沒辦法跟他們成為朋友吧

哈 ....

只有靈魂的譯者


翻譯最難的地方是要重現原作的意思,甚至於語氣。往往隔閡並不是兩種
不同的語言,
而是社會文化的差異。就以【魚】來說,在舊曆年除夕夜,
餐桌上一定會有一條不能吃完的魚,象徵著 【年年有餘】。所以在中國
【魚】是好的象徵,但在英文,有關【魚】的片語幾乎帶著負面的味道。
另外,我們說【眼紅】代表忌妒,在英文文化裡卻要用【綠眼】來描述。

難不在單字看不懂,翻字典查一下就好。難不在英文聽不懂,臉皮厚一點,
多問幾次就好。難在所有的字都看的懂,但卻不是清楚明白意思。因為所
有專業領域
都有自己習慣的用語,要用的恰當又要像中文,這可就要把所有的東西吃
下,消化過,再用新的語言和思考模式呈現出來。

多數的人認為會英文就會翻譯,就我都那麼認為過。但中文、英文和翻譯,
已是被認定為個自獨立的。作口譯不但要基本的雙語好,對所翻譯的專業
領域有所認知,理解邏輯好,以免誤會所要翻譯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要
有良心。愚弄亂翻最後得到的只有自己的卑賤。

很多會英文的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說真的,不知這奇怪的驕傲從那

裡來。曾聽說,上帝有一天突然發現全人類的力量合在一起實在太大了.
所以,讓人有不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人類因此之間產生誤解,進而戰
爭殺戮。作翻譯的人不單單是語言上的魔術師、更應該要讓兩個不同文化
語言的人,對相互的文化產生敬重,而非相互比較。這樣會自身以外的語
言才有意義。


Wednesday, January 03,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