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之鏡 當代藝術展
Mirroring Homeward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07年6月6日(Wednesday)~2007年6月30日(Sunday)
記 者 會:2007年6月6日(Wednesday)14:00~15:00
開幕酒會:2007年6月9日(Saturday)15:00 ~ 17:00
展覽地點:天使美術館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41號1樓
文/天使美術館
去年十一月中旬,十位當代藝術家朱為白、廖修平、李錫奇、陳張莉、莊普、賴純純、蔡志榮、潘鈺、陶文岳和林偉民,應邀至巴黎大皇宮參加第一屆法國藝術沙龍聯合大展;他們的作品悠游並超越於國界、媒材、傳統/現代、抽象/寫意之間,除了各自擁有獨特的創作風格外,並充分展現其深厚的創作資歷,深受當地藝術家與藝評界的矚目與好評。有感於藝術家們忠於自我,其作品從不同的創作觀點切入,映照出須虛實相間、變動不一的面向,正如同當代藝術心靈的鏡子。因此,台灣的天使美術館特地策劃以「境外之鏡」為名的展覽,再一次將這十位藝術家的作品集結在一起展出,展期從6月6日到6月30日。
2006年11月配合巴黎首都藝術-當代藝術週的開始,由法國文化部與四大沙龍團體攜手,以聯合沙龍大展的方式,舉辦了第一屆法國藝術沙龍聯合大展,目的在表達出當代多元創作和不同形式、媒材的融合。而受邀請推薦的多位台灣創作者,當時也部分地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性,因此,巴黎的展出宛若一面明鏡,它羅列出參展藝術家對時代環境變遷的敏銳情感及理性思維。據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指出:鏡像階段是每個人自我認同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和被誤認的對象。姑且挪用此說,本次「鏡外之境」展出,似乎也指出由參與巴黎沙龍聯合大展的台灣藝術家,向台灣的一種多義的鏡像與迴照;以其明鏡所照見之像,無論是扭曲、真實、象徵、想像,都是相互糾結的一種自我認識,也是新藝術文化的創造因素。
此次「境外之鏡」的十位藝術家,除了在創作領域上均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外,他們的創作不馭於傳統藝術的束縛,不僅兼具東西方藝術之長,往往又另闢蹊徑,展現宏觀的藝術視野和旺盛的企圖心。像此次參展最年長的藝術家朱為白,在創作上不受年齡的限制,仍然求新求變,融合了版畫的雕刻手法,以刀代筆在白紙鏤雕切割,在層層疊疊縷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體的交會中,呈現東方意境的建築空間效果,帶有極簡藝術的現代感;旅美的廖修平素有台灣「版畫之父」之稱,他將版畫的壓印特色移轉至畫布上,裱貼金箔施以彩繪,傳達來自於個人和鄉土不可抹滅的深層記憶、圖騰符碼;素有「畫壇變調鳥」之稱的李錫奇,藉不斷的試練新質材來融入創作,重新以傳統的中國漆畫為媒介,利用漆的收縮與光澤的獨特基底效果,及取自牌匾、七巧版的造型特徵,以錯位、變置、再組合的手法,將抽象符號再拆解,重新賦予它的多變性與想像力,創造出個人明快俐落的「本位」詮釋。
莊普早年留學西班牙,他的作品表達一種單純的意念,利用印章覆蓋的形式,在不斷重覆疊印的過程中,隱喻生活的歷練和感悟;陳張莉來自紐約,使用單純的黑與白去探索空間,表現自然抽象的意境;而留日的賴純純,用色純粹、筆觸豪邁大膽,接近現代禪的實踐;蔡志榮則橫跨多媒材領域,他對社會和環保議題的關注,使他創造並發展了個人獨特的抽象符碼語彙;潘鈺的繪畫從深層心理主動挖掘傳統的題材,利用不同排列組合,產生新的視覺意念;留法的陶文岳創作悠遊於抽象與寫意之間,散發抒情詩意;林偉民則利用不同質材組合,營造自然空間意象,來關懷自然與人文生活。
現今台灣在全球化浪潮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未來藝術家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定位?它對於藝術家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藝術家又如何善用當代藝術的多元化創作,營造更有利的表現空間與舞台?這些皆是值得深思的課題,藝術家需要一面鏡像以認識自我;同時藝術家也是一面明鏡,清楚的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得與失,這些都無疑地對未來提供了更寬廣的反思空間。歡迎藝術的同好屆時蒞臨觀賞,詳情請上天使美術館網站www.acdp.com.t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