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羅惠文】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自2008年2月15日至2008年3月2日止在三樓文物陳列室舉辦吳政璋老師個人攝影創作展覽。目前任教於台中嶺東科技大學視傳系的吳政璋老師,攝影經歷豐富,投入攝影教育工作之前,曾任職於兄弟職業棒球隊、台塑企業及商業周刊等擔任攝影的工作,這些經歷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攝影題材。
吳政璋於中國文化大學印刷系畢業後,再取得賽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攝影碩士,曾經擔任屏東半島藝術季進駐藝術家,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屏東縣政府等單位。
在吳老師的影像世界裡,無論是著重快門時機的運動競賽、複雜多變的新聞現場、重視光影技巧的商業攝影及呈現個人特質的人物專訪,他都能準確掌握拍攝重點完成任務。幾年的實務工作之後,又遠赴美國完成攝影碩士學位,使他在影像創作上獲得更紮實的理論基礎,成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專業攝影工作者及教育者。
吳政璋表示,這次所展覽的作品題目為《台灣之「光」- I‧Die‧Want 系列》,表達的是其個人對「生活」與「環境」的觀察、體驗及意見。台灣是吳政璋出生、成長與生活的地方,他的創作就在這「美麗之島」的環境之中進行,這些「環境」是成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所熟悉的,但在你我的「視而不見」當中,經過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侵蝕」、「腐化」及「累積」,藉由「攝影」的詮釋,形成另一種台灣「美景」。利用特殊臉部曝光手法,加上增長曝光時間所創造出來的攝影作品讓人印象深刻,20張的攝影作品中都有吳政璋老師,他將自己擺入畫面中,卻看不見自己的臉,他自有一套對世界世情的看法!
對吳政璋而言,選景、拍攝的過程是對環境認知的探索與思考,「攝影」的「結果」在「美景」之下隱藏著視覺與環境的矛盾。自我(I)曝「光」為個人對環境存在現象的抗議,並隱喻「光」的文字多重意涵,是「耗損」、「凋謝」(Die)?或是「榮耀」、還是「迎向希望」(Want)?
吳政璋認為這些影像雖然是「個人」的創作,但當懸掛出來展覽的同時,其意涵會隨著不同的觀賞者產生不同的「反應」或「互動」,這些「反應」或「互動」其實是來自個別觀賞者的背景(如生活經歷、專長、特殊際遇、情感的敏銳度…等),這就是影像創作的「可能性」及有趣之處。
(圖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提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